
青岛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使命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秉持“马院姓马、在马言马”的鲜明导向,以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发展为核心,构建起“教学-科研-社会服务”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。
一、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
学院前身为2005年建校初期设立的思政教研室,历经思政教学部发展阶段,于2021年正式成立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,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、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,同时开设知识产权、应用心理学、社会工作3个本科专业,形成“大思政”育人体系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特色模式。
二、师资力量与教学成果
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5人,其中博士12人、教授11人、副教授17人,师资队伍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。教师团队获评山东学校优秀思政教师、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、青岛市十佳思政名师等荣誉称号,近五年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9项、省级14项,校级奖项50余项。课程建设成效显著,建成校级一流课程2门、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,开发在线课程5门、校企共建课程6门。主持省市级课题50余项,出版专著5部、教材4部,发表论文80余篇,形成“理论教学+数字创新+实践育人”的三维教学体系。
三、特色建设与创新实践
1、学科融合创新
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,聚焦乡村振兴治理、青少年心理干预等方向,构建“马克思主义+X”跨学科研究矩阵,培育校级科研团队5个,打造胶州特色理论成果。
(复旦大学法学院陈浩然教授莅临青岛工学院指导教科研工作)
2、大思政课改革
创新“六位一体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模式,主导成立青岛工学院一体化联盟,深入胶州农村中小学开展实践教学20余次,形成可复制的区域思政教育经验。
(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“追寻红色记忆,感悟时代发展”党建引领系列活动)
3、社会服务深耕
与胶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共建胶州社会工作学院,依托四大中心服务基层治理;博士领衔的爱国主义宣讲团入选青岛市社科联2024年度特色活动,年均开展社区宣讲30余场。
4、学生发展成效
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、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,国家级、省级奖项取得突破性增长,思政类学生社团类型多元、活动丰富,成为拓展兴趣、提升能力、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。毕业生考研录取率、高质量就业率实现“双率”稳步提升;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,人均年度服务时长显著增加,在服务社会、奉献基层中彰显青春担当。
四、未来发展规划
学院以“建设特色鲜明、服务地方的马克思主义学院”为目标,分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:
1、2024-2028年(五年攻坚):实施“学科融合”“服务下沉”“课程铸魂”三大工程,构建“大思政+社会工作+心理健康+法律服务”学科群,开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课程,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。
2、2029-2035年(中长期跃升):推动学院从教学型向应用型转型,打造“县域融合型马克思主义学院”品牌,形成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示范经验。
3、特色品牌建设:以数字赋能课程创新、校地协同深化育人,建设“理论-实践-服务”螺旋上升体系,成为胶州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地。
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围绕学校“建设上合应用科技大学”目标,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初心,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为区域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。